當然,筆者今天不是要討論如何去做績效評估,而是反思,要做一個怎樣的管理者,才能在最后的考核中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?
有觀點認為,在理想的職場中,管理者應不斷向直接下屬提供指導。這之所以必要,是因為組織和職能總在快速變化,要求員工持續升級技能。然而在現實中,不間斷的指導很少見。管理者任務繁重、時間壓力很大,因此“幫助下屬提升技能”經常排到待辦清單的最下面。
一項調查顯示,HR領導者希望管理者拿出36%的時間培養下屬。但另一項針對管理者的調查顯示,這個比例平均只有9%,而在很多員工看來,這也很難達到。不過根據一項研究,9%的比例或許并不算低。對于輔導員工,并不是投入的時間越多越好。
選出最佳類型
為了解管理者如何更好地提供指導、幫助員工成長,有研究人員調查了來自多個行業的7300名員工和管理者,并采訪了100多名HR高管,調查了225名HR高管。研究者的關注重點是,在當下繁忙的工作環境中,最佳管理者如何培養員工。總結出了九十項要素,并歸納了四種指導員工的風格:
“教師型”管理者
管理者依據自身的知識和經驗指導下屬,提供的反饋以建議為主,并親自指導員工的學習和發展。很多這類管理者具備技術專長,在成為管理者之前進行了多年的獨立工作。這種類型在制造型企業尤為常見,典型的模式是“師徒制”。但是隨著技術迭代的速度越來越快,這種類型的管理者越來越少見。
“全天候型”管理者
管理者持續提供指導,積極幫助員工成長,并對員工的各項能力給予反饋。這類管理者的表現很接近HR人士的期待,他們把培養員工視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,是所有類型的管理者中最投入的。這種類型的管理者像保姆一樣扶植著員工,伴隨著員工從職場菜鳥成長為一名業務擔當。
“支持型”管理者
支持型采取放手態度,常給員工正面反饋,并讓他們負責自己的成長。這類管理者會在員工需要時出現并提供支持,但不像其他類型的管理者那樣主動。放手是好,但是許多管理者把握不好“放手”和“放任”的度,以致最后組織成為一盤散沙。
“牽線型”管理者
這個類型的管理者會在自己的專業范圍內提供指導,或把下屬介紹給本部門或其他部門中更懂行的人。相比其他三類管理者,這類管理者用更多時間來評估員工的能力、需求和興趣。他們認識到,很多技能更適合由其他人來指導。
在組織中,四種類型的管理者大體平均分布,最常見的支持型占29%,最少見的教師型也占到22%。不過,本項研究的關注點并不在于各類指導風格的普遍程度,而是每種風格對員工績效的影響。
管理者拿出36%還是9%的時間指導下屬,對員工績效的影響并不大。人力資源專家哈伊梅·羅卡認為,“管理者的指導時長與員工績效之間相關度極低,質量比數量更重要。”
極其敏感的全天候型管理者弊大于利。在所有類型中,全天候型管理者指導的員工績效最差,而全天候型指導也是唯一產生負面影響的指導方式。研究者發現,全天候型管理者妨礙員工表現,主要有三個原因。
第一,這些管理者認為指導越多越好,但不間斷的反饋可能帶來壓力和傷害。這有點像“直升機父母”——他們的密切監控不利于孩子的獨立。第二,全天候型管理者未能充分了解下屬需要提升的技能,因此提供的指導偏離員工的實際需求。第三,這些管理者一心想親自指導下屬,常常認識不到自身專業上的局限,結果自己還沒學好就去教別人。最后一點最致命。管理者沒弄清楚問題的答案,有時只能靠蒙,結果提供錯誤信息。
通過深入分析指導風格和員工績效的相關性,研究人員找到了最有效的類型:牽線型管理者。這類管理者的下屬成為高績效員工的幾率,是其他人的三倍。形象地說,牽線型管理者有點像職業網球手的教練。教練的指導對球手的進步最重要,但他不會事事親自傳授,而會引入力量、營養、具體技術(如發球、吊球、反拍擊球)等方面的其他專家。盡管將部分工作外包,教練仍保持深度參與,負責尋找和聘用專業人士并監督整體訓練情況。
理念回歸實踐
管理者不可能知道所有答案。這是管理者必須要承認的一點。身處快速變化的行業,IBM在其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多次面臨技術革新。當下,隨著客戶需求轉向基于云端的SAAS(軟件即服務)解決方案,IBM正處于新一輪變革中。
IBM現在近一半收入來自六年前未涉足的業務,業務轉型必然要求文化轉型。IBM全面引入了設計思維和敏捷方法,這改變了員工的工作方式,讓管理者更合理地組織團隊為客戶創造價值。這要求全體IBM人增加“牽線式”行為。
IBM領導力發展負責人杰森·特魯希洛介紹,他們正有組織地提供同僚互助式的學習機會。它讓管理者能更好地響應員工實際需求。太多時候,負責學習和培訓的部門只想推出新項目,進行所謂“創新”。但按照新思路,管理者會從員工的需求中尋找價值。新方法也有助于降低成本、提升效率。如果為37萬名員工提供培訓,需要大量資源和時間。同僚互助顯然效率更高,而且逐漸創造出網絡效益。
這種方式聽起來很美好,但實際上,許多企業的員工都苦于找不到有相關技能的同事互相學習。IBM卻有效地解決了這一難題。他們創建了一個叫Coach.me的平臺,用于發布技能需求和解決方案信息。無論是寫代碼等“硬”技能,還是給予反饋等“軟”技能,平臺都可以把能提供幫助的同事推薦給有需求的員工。這樣,員工就能主動滿足自身技能需求。另外,這個平臺也和公司的數字學習論壇Your Learning互聯。
但是問題又來了,員工如何為不認識的同事提供指導呢?要知道,每個人都很忙,許多員工或許會問:“我幫助你有什么好處呢?”IBM將其納入了績效管理流程,它包括五項要素:業務結果、客戶滿意度、創新、對他人負責以及技能。他們正創造一項廣泛共識:通過互助,共同幫助IBM成長。同時值得注意的是,把指導工作分解給眾多員工,并不是讓管理者逃避培養下屬的責任。IBM的管理者必須對下屬的成長負責,必須以身作則,通過不斷學習來保持進步。想在IBM獲得成功,必須按照市場的要求,以指數級速度學習。
學會放下才能更好前行
管理者采取牽線型指導方式,首先要改變心態。傳統上,管理者就是要給員工下達指令,牽線人則更多意味著學會提問、提供個性化反饋,并把能提供幫助的人介紹給下屬。很多時候,自我認識和坦誠是最困難的:成為牽線人,管理者必須認識到自己沒有資格傳授特定技能,并且要向下屬承認這點。這并不是自然而然能做到的事。
鬼谷子說:“用之于人,則空往而實來,綴而不失,以究其辭,可箝可從,可箝可橫,可引而東,可引而西,可引而南,可引而北,可引而反,可引而覆,雖覆能復,不失其度。”管理者要在清楚認識到自己下屬的實力之后,在平時還要知道對方所說的話中隱藏的意思,從其中了解他們,然后再去根據員工的個性制定特定的指導。
研究者認為,管理者首先應減少對指導頻率的關注,而更加關心深度和質量。你是否真正了解下屬的目標,以及實現目標所需的技能?其次,管理者不能只與下屬一對一溝通,而要在團隊中公開討論,鼓勵團隊成員相互指導,并點出具備特定能力、值得他人學習的員工。接下來,管理者可以進一步拓展,鼓勵下屬與其他部門的同事接觸,學習無法在團隊中獲得的技能。
對員工來說,相比其他類型管理者,跟隨牽線型管理者工作顯然更好。那么,如何在入職前判斷管理者的風格?研究者建議,應提前向未來老板直接詢問,并私下與領導的下屬交流,了解管理者在培養員工方面的表現。管理者和員工的注意力應從績效談話的頻率轉移到溝通質量,以及幫助員工獲得技能的方式上,而指導員工的最佳方式是成為牽線者。
但是筆者有必要強調一下,“牽線”不是左手倒右手,而是學會在管理中放手。有一些管理者在分配任務的時候總是說:“這個任務你自己干吧,不用什么都問我,到月底的時候給我看看就可以了。”這個時候下屬會覺得,領導不重視這項任務,還覺得領導把這么簡單的任務交給自己是大材小用,最后會覺得自己的工作沒什么意義。這就是不負責任地放權帶來的后果,這樣不僅不能激發員工工作的熱情,反而會引起員工不滿。
牽線應該是在充分掌握雙方的信息后,再決定要不要將兩者放在同一個籃子里,而不是讓他們自己去了解、溝通。這是一個矛盾體,管得太緊就會讓雙方員工沒有創造性,放得太過就會場面失控。管理者不僅要懂得放,還要懂得放到何種程度。
此外,管理者還要注重培養員工之間的信任度,要明白牽線和信任之間存在著敏感地帶。管理者要把握好這個度,保持頭腦的清醒,維護企業向整體目標的方向發展。
END
招聘研究網成立至今堅守初心,以致力于推動“中國招聘管理理念、方法和實戰水平提升”為己任,先后在全國主辦500-2000人大型論壇16場、小型專業研討會(30-200人)200 場,覆蓋城市包括深圳、廣州、北京、上海、武漢等全國30多個城市。
【論壇計劃】
贊助咨詢電話:曾老師18825270098 劉先生13312967671(同微信)
Copyright © 2008-2022 www.wholesalekidsstuff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 | 粵ICP備11064537號